转载:无症状,查冠状动脉CT发现血管狭窄怎么面对?
冠状动脉CT对及早发现冠状动脉病变,及早预防控制有益。但并非所有成人体检均需在体检时做CT。CT主要用于冠心病中度风险患者的筛查,如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血脂异常、吸烟、肥胖风险的中年以上患者,而不宜用于冠心病低风险患者。尤其对无上述危险因素、月经正常的女性,接受CT检查,非但无益,反而带来终身癌症风险增加,其危害程度超过同龄男性与高龄女性。
近年来,冠状动脉CT做的泛而滥。很多无症状的患者,体检做冠状动脉CT,发现冠状动脉血管的一个分支或多个分支或多处不同程度狭窄。西医的一个先天缺陷就是“划界”,按病变狭窄程度定义“病变”的轻、中、重。狭窄程度小于50%,即划定为轻度,50%-70%为中度,超过70%为重度。
临床上做CT是影像科,当下的影像科医生或技师又缺乏临床训练与基本功,发报告千篇一律写上建议做冠状动脉造影。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“金标准”,已普及的家喻户晓。
造影如果显示狭窄程度达到70%或更重,即报告为冠状动脉重度狭窄。多年来,医生仅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做为放支架的标准。于是发生了诸如我北医同年级同学在当地医院根据造影报告,前降支中段狭窄71%(不知是否真是仅超过70%程度的1%)被放了根本不需做的支架,事后后悔不已。
我想告诉大家,如果平时运动时,如快步走路、上坡、上楼,甚至跑步、爬山、打篮球时没有胸部不适,体检做冠状动脉CT,无论报告狭窄程度如何,不要轻易同意住院做冠状动脉造影,更不可相信仅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就同意接受支架手术。因医疗信息不对称,患者看到报告血管重度狭窄往往容易签知情同意接受支架,甚至搭桥手术治疗。血管狭窄都重度了,医生一动员,就同意手术了。这种仅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就放支架的荒唐标准,导致了支架过度使用,伤害了很多患者的利益。
说到狭窄程度,最严重莫过于狭窄100%,但如果如上述运动中没有胸部不适症状,也不必马上接受支架手术啊!
没有症状,发现血管狭窄了90%,甚至100%的原因是什么呢?为什么血管狭窄重,临床上患者却没有自觉不适(症状)呢?
最常见的原因,这些严重狭窄是多年逐渐缓慢形成的。在病变缓慢的发展过程中,人体有强大的代偿自我保护机制——形成侧支循环,即没有狭窄或狭窄较轻的血管发出新的血管分支,帮助狭窄日益加重,直至完全闭塞的血管向心肌供血,可理解为“自身搭桥”。
较少见的原因是有些心肌梗死发生时,症状不明显,或持续时间短,发生时未引起患者的注意,逐渐稳定了,成为陈旧性心肌梗死。
如何鉴别这两种情况呢?很简单,一是心电图,二是超声心动图。在有丰富侧支循环的严重血管狭窄或慢性完全闭塞患者,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都正常。而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上可看到异常(异常Q波),超声心动图可看到梗死的心肌部分收缩减弱。即使有心肌梗死,如已是陈旧性,处于稳定期,也不急于马上做支架。应注意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反映的心肌梗死部位,心肌受损的范围,对心功能的影响,尤其注意有无左心室舒张末增大或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,而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与康复。
急性心肌梗死往往有急性发作的持续性胸闷胸痛,到医院急诊或在救护车上记录心电图会有典型改变,取血查反应心肌受损的肌钙蛋白升高,这时,只要无出血风险或禁忌,支架是挽救心肌,挽救生命的最佳选择,时间就是心肌,时间就是生命。支架做的越早,挽救心肌越充分,支架开通血栓闭塞的血管越及时,挽救生命的希望越大。
但对平时运动时没有症状的患者,支架不可能预防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。预防这些心脏急症的措施:一是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,戒烟非常重要;二是控制好危险因素:高血压、糖尿病,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.8,甚至1.4mmol/L以下。
做了CT发现血管狭窄的无症状患者,除了上面提及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外,可做运动负荷心电图,中青年可选择跑平板,老年人可选择固定的踏车。运动时心率增快,记录心电图有无心肌缺血的改变,注意心肌缺血发生时心率的水平,对指导以后康复运动处方有益。即使运动试验结果阳性,也并非支架适应证,除了改变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险因素,可在医生指导下,合理使用有益于控制心肌缺血的药物,并在心脏康复中心系统做运动训练。有氧运动有益于侧支循环形成,侧支循环形成有助于减轻控制心肌缺血。
无创伤低成本的体外反搏也有益于控制减轻心肌缺血。
对稳定的冠心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,支架的作用是改善心绞痛症状,不减少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,也不降低总死亡率。
转载:胡大医